其他帳號登錄: 注冊 登錄
柏慕聯創BIM技術服務

點亮建筑新夢想

LIGHT BUILDING NEW DREAM

企業BIM定制培訓服務經典案例
柏慕聯創為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考前專場培訓(一)
柏慕聯創為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考前專場培訓(二)
柏慕聯創為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考前專場培訓(三)
柏慕聯創為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考前專場培訓(四)
柏慕聯創為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考前專場培訓(五)
柏慕聯創為成都建工一建提供第四期BIM項目深入實踐應用培訓班(一)
柏慕聯創為成都建工一建提供第四期BIM項目深入實踐應用培訓班(二)
柏慕聯創為成都建工一建提供第四期BIM項目深入實踐應用培訓班(三)
柏慕聯創為中冶建工集團提供基于Dynamo的市政路橋隧解決方案專項定制培訓(一)
柏慕聯創為中冶建工集團提供基于Dynamo的市政路橋隧解決方案專項定制培訓(二)
柏慕聯創為中冶建工集團提供基于Dynamo的市政路橋隧解決方案專項定制培訓(三)
柏慕聯創為海南生態軟件園集團有限公司提供企業BIM基礎定制培訓(一)
柏慕聯創為海南生態軟件園集團有限公司提供企業BIM基礎定制培訓(二)
柏慕聯創為海南生態軟件園集團有限公司提供企業BIM基礎定制培訓(三)
柏慕聯創為海南生態軟件園集團有限公司提供企業BIM基礎定制培訓(四)
柏慕聯創為海南生態軟件園集團有限公司提供企業BIM基礎定制培訓(五)
柏慕聯創為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21年新員工入職BIM定制培訓(線上/線下)(一)
柏慕聯創為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21年新員工入職BIM定制培訓(線上/線下)(二)
柏慕聯創為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21年新員工入職BIM定制培訓(線上/線下)(三)
柏慕聯創為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21年新員工入職BIM定制培訓(線上/線下)(四)

BIMBOX | 大基建的「大BIM」,都是怎樣的玩家?

 二維碼
作者:BIMBOX來源:BIMBOX網址:https://bimbox.top/5857.html

你好,這里是BIMBOX。

我們之前開了一個「BIM軟件江湖」系列文章,立下了一個Flag,要幫你把市面上常見的開發商和軟件都給介紹一遍。

現在回頭想想,這個Flag立得有點太大了,到現在已經寫了幾十篇軟件相關的文章,距離全講完還遙遙無期。軟件商們還在不停開發新的軟件,光是我們開的BENTLEY這一個系列就有幾百個軟件。

不過沒關系,宇宙還沒爆炸,BOX還在更新,我們慢慢聊。

8月6號到7號,我們在線上看完了BENTLEY公司組織的在線技術峰會,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各個分支行業應用都了解到不少新東西,今天咱們挑其中幾款有關聯性的軟件一并聊一聊。

這次研討會上,BENTLEY公司CEO Greg Bentley針對疫情下的行業未來談了談他的展望。

首先,BENTLEY會繼續推進他們的「中國優先戰略」,也談到受疫情影響,全球的辦公向虛擬化的方向跳躍了一大步。

每個人都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正常協同工作,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一起解決問題。下一步BENTLEY探索的主題仍然是數字孿生,利用數字化技術和虛擬化技術幫助人們實現目標。

Greg Bentley談到了數字孿生的兩個方向。

? 第一個方向是施工數字孿生。通過創建一個施工數字孿生模型,從BIM模型到SYNCHRO,對三維空間占用和四維時間進行模擬。

? 第二個方向是提升基礎設施資產適應力,比如洪災模擬、巖土模擬等等。通過云服務的推進,把各個專業結合,分析并降低基礎設施面臨的風險。

總之,面對基礎設施行業,人們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具有單一用途的BIM模型,而是提高一個數字資產在整個項目運維周期中的價值。

這幾年我們觀察下來,圖軟、CATIA、歐特克、BENTLEY都已經從一開始的BIM建模軟件,向著各自選擇的方向發展開去,而且無論是技術路線還是市場路線,差異都越來越大。

談到BENTLEY公司的產品,幾乎就必須要談到它的用戶,因為他們和一般建筑行業的BIM用戶在很多方面都有很明顯的區別。去年,我們在新加坡參加了幾天YII大會,回來之后給你寫了一篇文章,談了談我們對BENTLEY和它在基礎設施行業用戶的看法。

「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這個詞已經被很多人說爛了,但我們在這次會議上看到,基礎設施領域和民用商用建筑領域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基礎設施造出來,不只是為了盈利,還要滿足特定的功能。

那么它的信息管理就不僅僅是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而是要幫助人們去解決問題。

基礎設施有一個特點,就是 Bigger Than Anyone 。

一棟居民樓設計出來,哪怕是一個出租車司機都能對它評論幾句,而一個水電站設計出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對它的全部功能了然于胸。

個人和大型設施之間的巨大差異,讓基礎設施行業的人們產生了天然的敬畏之心。哪里會出問題?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優化?都需要一套更完善的數字系統來幫人們掌控。

在YII大會上,我們采訪了一些基礎設施行業的從業人員,他們談到的更多是大型項目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怎樣用數字化去解決。

大會上,成都市政工程設計院的楊志勇對我們說:

成都正在建設一個智慧城市系統,中心城區420平方公里和GIS數據關聯到一起了,智慧城市建設要求他們做的BIM模型能集成到系統中去。
有些小型市政項目要求做BIM模型,對目前的設計施工來說,周期很長,模型完成時,項目已經動工了,那么這時候BIM模型拿來做什么呢?
再進一步說,作為一個設計師,智慧城市和設計的工程有什么關聯呢?項目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和整個城市發生關聯。比如我做市政排水項目,要從大尺度范圍分析,計算哪些地方是易淹區,這樣分析的結果才是準確的,而智慧城市系統剛好可以提供這樣一個城市級的分析平臺。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不斷更新的智慧城市平臺,在有限的設計時間里,我們的分析往往只關注了一條道路、一個街區本身,這樣的分析結果是非常局限的,不能解決城市排水的根本問題。
所以智慧城市系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持續更新的城市全要素基礎數據平臺,能在短時間內滿足我們所有的基礎數據需求,供設計師使用。
而它的底子正好是我們的BIM模型,而且底子要打實,數據必須是真的。
成都市杉板橋區域市政改造BIM+GIS應用
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成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當我們談模型的時候,說得更多的是虛擬空間里的三維模型,實際上「模型」這個詞出現得比三維要早很多很多。當我們分析和解決大問題的時候,無論是人群模型、經濟模型、管理模型,都需要對復雜的現實世界做一個數學建模,才能把它抽象到我們能掌控和理解的范圍里來。

模型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主觀抽象描寫,代表正規化的思考,允許我們做精致的推演,從而獲得精確交流、解釋、判斷、設計、預測、探索和采取行動的能力。

我們之前的文章《BIM越搞越吃力,可能你得問自己兩個問題》里,給你講述了利用LEGION對車站、商場、體育場等設施內人群疏散和舒適度進行模擬。

今天,我們再給你舉兩個「大事兒」,來談談模型這個東西在 Bigger Than BIM 級別的應用。

第一個項目是背負「一帶一路」重大意義的巴基斯坦SAPT集裝箱堆場與房建工程。

這個項目占地面積30公頃,建設范圍基本涵蓋港口工程所有項次,包括自動化集裝箱堆場,道路,給排水,電氣,綜合管網,輔助建筑物,鐵路等等。項目工程分區塊交工,現場施工繁雜,交界面多,時間節點要求緊;項目還涉及多種語言的交流。

在去年的YII大會上,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的王博士和楊博士就和我們談到:

水運工程這種項目最大的特點是類型又多又復雜,包括港口、航道、樞紐建筑、修造船、水工結構等等。

堆場項目有道路設計,碼頭的引橋有公路設計,港口的船舶有機械設計,油碼頭有輸油管線設計,海關檢查和倉庫有建筑設計,地下又有類似城市管網的設計。很像是各個行業融合在一起,又有自己的特色。

這些不同的設計領域,遵循不同的規范,使用不同的軟件,工期要求又非常緊張,帶來的問題就是交界面非常多,需要通過一些手段來保證在限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大量的交接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怎樣通過一個平臺把這些不同來源的數據整合到一起,這不是為了錦上添花,而是非做不可。

今年,這個工程已經到了二期,是巴基斯坦第一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工程項目,地處「中巴經濟走廊」和「一帶一路」沿線,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項目主要的挑戰是涉及到項目團隊之間的溝通。他們要借助可視化技術的全景展示和二次開發,解決海外EPC項目多語言交流障礙問題;還需要解決構件標準化程度高、重復性大、BIM建模耗費時間長的問題;最終要解決港口項目因綜合性強,碰撞問題突出、頻繁設計變更問題。

項目團隊在不同的需求點使用不同的軟件,最終整合形成數字化資產,為自動化堆場建設和后期管理運營提供了基礎條件。比如:

? 利用 MicroStation 和 OpenRoads Designer 完成堆場和道路工程模型的創建;利用 ProStructures 實現了水工結構和土建結構的配筋建模

? 利用OpenBuildings Designer實現了輔助建筑物模型的搭建

? 利用 OpenRail ConceptStation 實現了鐵路的方案設計

? 通過 ProjectWise 協同設計平臺和 LumenRT 可視化,提高跨洋溝通效率

巴基斯坦SAPT集裝箱堆場與房建二期工程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在這樣復雜的項目里,他們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數據整合」,這么多不同專業的模型和數據,通過統一的格式放到一個平臺去。最終這些數據不僅要為建設服務,還要為運維服務。

第二個項目是解決重大民生問題的九江智慧水務平臺項目。

九江地區是中國長江大保護工程的四個試點城市之一,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改善水環境、減少水災害等。同時,它還是長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水系復雜,經常發生大暴雨洪水等災害。

這個項目總投資為77億元,建設期3年,工程涉及污水廠、配套管網、水生態修復、河道整治、樞紐工程、泵閘海綿大道生態化改造等。項目面臨建設范圍廣、專業多、工作量大、參與方復雜、協調管理難度大等等挑戰。

數字化在九江智慧水務平臺中的應用
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上??睖y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咱們單拿出一個問題:城市級別的洪水治理,該怎么分析?

這個問題需要拆成三步來一一解決。

? 首先是解決地形數據來源問題。

洪水治理這件事,光靠幾棟房子的模型肯定是不行,整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數據才是關鍵。

在傳統的大型項目里,要對大片地區進行數字化建模,就需要地形測繪數據。但設計方要拿到這些數據,需要協調各個政府部門,甚至需要付費,而且拿到的數據還不是最新的。這就給模型建立的源頭造成了困難。

這時候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就可以派上用場了。他們使用商用無人機,對整片區域采集圖像,再使用三維實景建模軟件 ContextCapture 把照片數據處理成可以縮放的實景數據。

光是一個可以轉轉看的三維實景模型還不夠,還需要基于這個三維實景的底圖,在最短時間內低成本地提取出最新的地形數據。

? 第二步是解決過程分析問題

這一步他們使用的是 OpenFlows FLOOD,一款專門的洪水建模軟件。

因為用的是同一家軟件,上??睖y設計研究院可以把 ContextCapture 計算出的實景數據無縫導入到 OpenFlows FLOOD 里,然后只需要簡單的步驟,就可以建立起水力模型,模擬河流流動、地表徑流、城市洪澇。

利用建立好的城市洪水淹沒模型,他們可以分析不同暴雨工況下,城市淹水情況,也可以分析導致淹水的瓶頸點,提出解決方案,快速對比多種不同方案的效果。甚至進一步模擬不同的事件,進行洪災風險評估和預警系統。

? 第三步是解決模擬結果的交付和積累

傳統的洪水分析方法,也是建立數學模型來做洪水分析,不過呈現的結果是二維的,哪里是易淹區、發生災害的結果等數據都是專業的圖表,這在給城市級別的管理者呈現結果的時候就很不直觀,只有專業人士能看得懂。

他們把 OpenFlows FLOOD 模擬數據和 ContextCapture 實景數據整合到一起,導入到三維可視化軟件 LumenRT 里,以3D的形式將城市積水情況呈現出來,可以實時顯示降雨深度的變化,也能看到不同防洪方案下建筑淹沒到什么高度。

這樣,規劃設計人員就能很直觀地分析淹水區域的重要性和可能的災害損失,快速對比不同方案的效果。

最終,防洪數據會和整個項目的其他數據一起,進入到一個更大的管理平臺。項目的三維模型、實景模型、設計數據、分析數據、地理信息,匯總到一起,不應該僅僅交付給極少數的管理者進行決策輔助,而應該形成一個開放、安全、可查詢的數字世界。

在很多項目里,BENTLEY通過ProjectWiseAssetWise把工程信息和資產信息匯集到一起,達到統一格式、統一管理的目的;而最新的數據管理方式是放到它們的云服務應用iTwin Services里,用云計算來統一管理和分發所有的項目數據,大家不是在本地要數據,而是到唯一的云端數據源拿數據,減少本地數據資源的流失浪費。

而這一點,正是前面成都市政工程設計院的楊志勇分享的觀點,未來的工程人員,既是數據的貢獻者,也是數據的使用者。

聊完這兩個案例,BOX有兩個思考和你分享。

? 第一,軟件商的差異化競爭已經愈演愈烈。

前幾年我們想到 Autodesk、Graphisoft、BENTLEY,探討的都是它們的建模軟件好不好用、價格差多少,而BIM發展了十幾年下來,你會看到每一家公司在不同行業的差異越來越大,盡管在局部戰場上還存在著同類軟件的競爭,但「在不同領域做最好的軟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競爭常態。

在BENTLEY的幾百款軟件里,絕大多數都是針對特定行業開發的專業性軟件,它們根植于MicroStation的三維圖形,發展于BENTLEY持續的研發和收購,像 OpenFlows FLOOD 這樣隔行都不知道怎么用的軟件已經越來越多。

不夸張說,BENTLEY在基礎設施這個領域的地位已經越站越穩,而相對于民建領域看來比較高的售價,在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動輒幾億幾十億的投資面前,也確實是九牛一毛。

在Revit用戶爭論比較多的數據傳遞和格式交換的問題,在BENTLEY用戶這邊也從來不是問題,一套格式隨便用,確實是省心。

?第二,BIM行業在向「去BIM化」發展。

這一點越是大型的項目越明顯。你看到智慧城市、數字孿生等概念越來越多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而BIM正在往后退,在后臺做一個基礎數據的貢獻者。

從軟件商的視角來看,BIM三個字母已經越來越難以撐起大型項目的數字化需求,像我們今天談到的一帶一路項目數字管控、洪水數字治理等等,你會明顯感覺到,傳統的「工具級BIM」在這些需求面前已經顯露出疲態。

前些天公眾號「JOYBIM」發布了一篇文章,講述了18年BIM發展史,里面說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沒有「BIM」,建筑行業還是要面對各種新名詞新技術,為了更往前邁一步,建筑行業到頭來還是要將自己的生產對象數字化,「BIM」的出現只是把建筑行業各個業務與信息技術和工具相關的內容整合到了一個名詞里。

BIM并不是一出生就注定背負這么沉重的東西,只是我們這個行業數字化的手段太少,BIM作為行業里幾乎唯一能對外產生接口的技術,承載了一個時代變革的訴求。

在這個崇尚數字的時代里,人們希望把所有復雜的、大型的事物都數字化,變成20英寸的顯示器能裝得下的東西,這本質上來源于人類對未知的掌控欲。

每一個軟件商、每一位工程師都在這場數字化的洪流中,被裹挾著進入下一個時代。所有人都在這變化莫測的時代尋找一個抓手,或是固守傳統,或是擁抱未來,而觀察這個時代的商業和人,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這次的會議上,我們也找到了 BENTLEY 在幾個領域的用戶和軟件實施專家,兩天的會議很難縮寫到一篇文章里,他們的軟件在不同行業的差異也比較大,我們和他們商量,能不能成立一個專家反饋小組,給那些對基建領域的小伙伴答答疑問,這事兒就這么促成了,你可以掃描二維碼填寫信息和訴求,獲取學習資料、軟件試用或專家答疑。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兒,有態度,有深度,BIMBOX,咱們下次見!

會員登錄
登錄
其他帳號登錄:
我的資料
留言
回到頂部